——临夏县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临夏县住建局局长 车文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用五到十年时间,统筹临夏市和临夏县建设一个人口规模在30万到50万的中心城市和建设全州区域经济中心”的战略布局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摆好“三个主战场”、打好“三个硬仗”的总体思路,在对全县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县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临夏县共设韩集、尹集、马集、新集、莲花、土桥等6个建制镇、19个乡,219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212.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8.69万人,城镇化率为13.7%,县城设在韩集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城镇建设中,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整治集贸市场和规范城镇管理为突破口,按照“纵贯一线、连成一片、带动两区、综合开发五个建制镇的网络式城镇建设格局”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在重点项目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镇管理、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城镇面貌有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城镇规划作用逐步凸现。充分发挥双城三河交汇、四山合围、生态良好的独特地理优势,临合二级公路、双达公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和紧靠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统筹“三点一线”的发展布局,突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功能布局,确定了建设“生态优美、休闲宜居”的水林园式新型城市和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的生活服务区的发展定位。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县城二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修编完成了县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了新集镇总体规划和土桥镇总体规划、土桥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莲花镇、马集镇、尹集镇、红台乡、北塬乡等乡镇总体规划,为县城、集镇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县城新区初具雏形。按照州上确定的统筹临夏市和临夏县建设全州区域中心的发展布局,立足县情实际,抢抓发展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全力实施县城新区建设。
1、坚持规划先行。县委、县政府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邀请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县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其中东西长14公里,南北平均宽0.86公里,规划到2025年,城镇人口规模达到9万人,规划建设项目156个,规划投资100多亿元。
2、做到了和谐征迁。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坚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的原则,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基础上,完成单位拆迁9个,企业拆迁10家,农户拆迁84户,完成征地3490亩,搬迁坟墓85座,发放补偿款4727万元,没有发生一起拆迁上访事件,实现了征地拆迁工作的“零上访”。
3、狠抓建设项目。狠抓基础设施项目,县城主街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已投入使用,县城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县城集中供热、县城新区路网、政达广场及靖安广场等9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投资规模达6.92亿元。狠抓公益性和行政办公用房项目,三馆一中心、检察院技侦楼、计生局医用楼、法院审判庭等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县四大家及县直机关办公用房、县医院搬迁、县中学搬迁、司法社保档案局业务办公用房等9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投资规模达4.7亿元。抓好商务住宅开发项目,共规划了6个商务住宅小区,其中2012年廉租房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概算投资9.42亿元,现已完成地基开挖工作,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打通连接临夏市的快速通道,该通道全长19.7公里,按城市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在我县境内8.7公里,概算总投资4亿元。目前,正在紧张施工,预计9月底建成使用。该通道建成后,将临夏县、临夏经济园区、临夏市连为一体,形成“一线三点”的发展格局,极大地促进全州区域中心建设进程。
(三)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近年来,临夏县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编制了突出个性特色的县城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集镇总体规划,科学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塑造了山水生态型城市特色。土桥镇、马集镇、尹集镇等3个建制镇也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土桥镇以古典风格为主,使临夏古典建筑风格在土桥镇集大成,努力把土桥镇建设成为古典建筑风格鲜明的小城镇和北塬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尹集镇以打造全州一流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为目标,以高标准、高品位的理念建设和经营集镇,努力把尹集镇建设成为商贸重镇和农畜产品集散地;马集镇在建设上主要突出藏汉、藏回文化交汇的优势,提升以伊斯兰文化为主的集镇文化品位,建筑式样以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力求突出民族特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城建设严重滞后。由于临夏县三分二合等历史原因,加之与临夏市距离相对较近,致使城镇人口少,干部留不住,消费水平低,影响了县城进一步发展。
(二)城镇质量不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多数小城镇建设起点较低,无特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功能弱;城镇规划和管理滞后,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问题相对突出。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够强。
(三)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城镇化进程。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动力不足。
三、几点建议
以创新为动力,做好大县城、小城镇运作机制,保障大县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一)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投融资计划编制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及规模,多方筹集资金,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强化市场运作,以财政性资金为导向,建立市场化、开放式城市建设筹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建设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良性循环;探索实行有限期特许权经营,通过建设—经营(租赁)—转让形式,使投资资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开辟城镇建设融资新途径。
(二)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关系,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配置、节约和集约用地新机制,解决好“大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用地;加强规划区建设用地调控,确保重点工程和大县城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项目占地;建立和完善土地征收、储备机制,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建设,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把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用于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并与城镇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适合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包括外来工、农民工等)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对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抓紧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
(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隐形权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